<< 回首頁 >>

 

<< 回上頁 >>

 

情繫鼎湖山(下)

 

聽泉觀瀑之路

跨過了凌虛橋,才正式下山,也是一段我以前錯過了的路。沿著山路,兩邊林木繁茂,岩壁蒼古。除了數聲鳥鳴外,已聽到周圍籠著隱隱的水聲。

行行到了聽濤亭,亭子很小,附近並無松樹,我想所謂「濤」是指瀑流吧。那副亭聯卻寫得典雅:「挈層層碧玉 耽汨汨天香」。
繼續下行,聽到的水聲確是越來越響了。

 

 

聽濤亭

 

走完一段台階,下面又有一亭叫聽瀑亭。雖仍未見到瀑流,但亭邊標明此乃「幽谷奔雷」一景之所在。

 
 

聽瀑亭

再往下行,果見一條瀑布從路邊的岩崖瀉下,水聲潀然,先匯成小潭;潭下瀑流續往下奔,衝擊著岩石迂迴而下,水聲之大真可比擬「奔雷」,最後流到一處平台。

 

 

岩間小瀑

 

平台之下又有一級瀑布,這裡叫響水潭

 

 
 

響水潭

離開響水潭,水聲漸小而至沈寂下來。繞到山的另一邊,漸聞水聲潺潺,又見泉流傍著崖邊流竄,似乎會墮下約有百米高的深谷。

 

 

崖下潭谷

 

沿著一段石階路下行,到達觀雪亭,當然「雪」只是瀑布的比喻,重點是由「聽」而變為「觀」了。

亭聯是:「行間書畫無須問 域外幽情已自成」。穿過一片山林,上上落落地再走一段山路,便看到另一處也是分為兩級,卻比響水潭大多倍的潭景,這裡就是飛水潭了。

 

 
 

觀雪亭

我來到人氣最旺的飛水潭,二十四年前家人在潭邊拍照的情景似又映現眼前。

 

 

飛水潭

 

此番重來,我要仔細地觀賞這個鼎湖山的勝景:龍潭瀑布約從50米高的山崖墜下,氣勢磅礡,確很壯觀;而崖壁鐫刻的摩崖大字「龍潭」、「噴雪」以及潭中刻著「枕流」的大石,又為飛水潭增加了歷史厚度,提高了文化品次。

摩崖題刻

 

「龍潭」「噴雪」

據統計鼎湖山共有107處題刻,我在飛水潭邊也找到約十處,最為矚目當數「孫中山游泳處」,那是宋慶齡後來補題的。由此可見,從古至今,飛水潭都是遊人薈萃之地。

 

「孫中山游泳處」

潭上有一亭叫觀瀑亭,與另一邊的觀雪亭遙相呼應。我從雙虹飛塹下山,先是聽濤聽瀑,再而觀雪觀瀑,由響水潭到飛水潭,經歷一個流泉盈耳,飛流寓目的奇妙之旅,感覺十分圓滿。

 

觀瀑亭

 

漸離飛水潭,沿路下行,又到眠綠亭。這次已沒人在彈奏古琴了,亭子周圍綠樹蔥蘢,閒坐可消永晝。

 

 

眠綠亭

我發現亭邊岩上有「琴韻」和「洗心」兩幅題刻,這是我之前所忽略了的。

 

「洗心」題刻

 

從眠綠亭往上行可到慶雲寺,我則往下走到溪邊,踩著溪石到達河的對岸,續朝山下去。途中發現溪上有一塊石頭刻著「洗足」二字,使我記起一段古人到慶雲寺上香的描述,說要經過「三洗」:洗足、洗心、洗衲,才算誠心,如今石上的題刻仍記錄著這個風俗。

 

「洗足」石

走完這段溪邊路,便回到榮叡碑亭。跨過環翠橋,又回返進山大道,離開之前我站在《鼎湖山聽泉》碑刻前,把謝大光先生數千字的散文默讀了一遍,便結束了今次鼎湖山之行。

「聽泉」碑刻

   

雲溪文學之旅

二十四年六上鼎湖山,三次分別與家人、學生和朋友,三次是獨自一人,都給我留下思憶。這裡我須交代一下第二、三次的上鼎湖山,都在2005年。

在2012年退休前的十年,我都有教中六、中七的文學課。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,在每年的課程中總會安排一些戶外活動,到內地旅行是其中的一個選項。2004年的中六文學班共有11人,都是活潑好學的女生,她們都渴望有一次境外的學習,於是我決定2025年4月舉辦一次肇慶山水文學之旅。

2025年2月我選了一個周六獨自上肇慶探路,搜集各個景點的資料。雖然也到了鼎湖山,不過是去取一些簡介及導覽圖,以便回去設計學習活動而已。從一份圖冊中,我看到鼎湖山有一個雲溪景區 (俗稱老鼎),從望鶴亭到白雲寺,山徑清幽蒼古,我認為是可讓學生沉浸山水並儲備靈感的絕佳路線。回去我擬好肇慶山水文學三天的行程,便找旅行社承辦,特別要求參觀鼎湖山的雲溪景區,辦過一些申請手續後,結果獲批准了。

2025年4月初,我第四次上鼎湖山,其中一個重點行程就是雲溪了。當年給學生佈置了一個以「雲溪之行」為題的寫作練習,為達到互相觀摩的效果,我也下水和她們同題寫作。現在重讀這篇習作,似乎重拾一份久違了的情懷,也很有趣。現附於下面,供大家閱覽:


雲溪六詠

一.進山中去

 經過秋冬兩季的封山後,四月一日早上,老鼎雲溪自然保護區張開雙臂 接待第一批客人:佛教黃鳳翎中學肇慶山水考察團的十一個師生。老鼎用一張赭色的地毯----荷樹的落葉引領我們走到山上去,在下雨的初程,我們打從心底喜歡這個見面禮,因為踏著這熱情的地毯,腳下就有了安全感。

走進山中,先經過第一個山林管理站。導遊說:「進山有嚴格的限制,必須保證進出不可增減一人。」到了望鶴亭,那是第一個森林地帶的起點,亭旁石碑的兩行刻字耐人尋味:「除了足印,什麼都別留下;除了身影,什麼都別帶走。」我們於是帶著懸疑和期待,投入大山的懷抱裡。


二. 山的顏色

走進山中,綠色隨即撲面而來,我們完全被綠色圍抱住了。矮樹的青綠,高樹的翠綠,蕨類的淡綠,藤類的墨綠,以及路邊石頭的苔綠,只要你著意去分辨,便會分出明暗深淺的許多層次來。

過了望鶴亭,山雨時下時歇,薄霧乍隱乍現,一條綠色的山路又幻生各種美態,使我們的遊興愈濃了。轉進森林區域,偶爾看到一片深邃的林壑,鬱鬱蒼蒼,而煙霧蒸騰……

我們不期然想起「遠樹曖阡阡,生煙紛漠漠」這兩句詩,才真佩服古人用字的精妙。


三. 山的聲音

走進山中,除了下大雨的時間,一路上山鳥囀唱不休,我們分不出有多少種鳥鳴,也理不清其中有多少高低長短的聲調變化,我們只覺得大山的喜悅,不禁也學著鳥鳴,也用歌聲甚至口哨應和起來。寫出「鳥鳴山更幽」的詩人王籍真的了不起,只要你置身山中,更能體會這句詩的精妙。

大山的聲音除了鳥囀,還有水響。我們迤邐上山,雲溪有時在左邊奔騰而下,有時攔在前面緩緩而行,有時形成高低、形狀不同的瀑布,有時匯成大小、深淺有異的潭水。

流水是什麼聲音﹖

「潺潺?淙淙?琤琤?濺濺?都不像!我現在才覺得象聲詞的匱乏……」有同學這樣慨嘆。

「為什麼不就把你聽到的聲音紀錄下來呢?」另一個同學這樣的回應。


四. 山中幽境

經雨後的山路濕濕滑滑,加上石頭崎嶇不平,最小心的同學仍不免滑了腳,有些同學更不止滑倒一次,有一位同學被尖石割破手指,還在深山留下了血的印記呢。隨著近三小時的體力消耗,我們都有點舉步維艱了。當前領的同學發現了最大的瀑布時,不禁歡呼起來:「水簾洞天﹗水簾洞天﹗」大家馬上精神振奮,如大旱逢甘露,又像渴鹿奔赴清泉,似乎都找到了心中的樂土。

   

水簾洞天

其實勝景尤在攀上「水簾洞天」之頂後的一段峻峭巉巖的山路,「飛湍瀑流爭喧豗」,三昧潭、躍龍潭,一個比一個洶湧激盪,老龍潭卻在峭壁之下,望下去水色黝黑,似有洄水在旋轉,令人不禁悚然。

再往上爬登,便見一座石橋,橋後石壁蒼苔斑駁,樹木陰森,像回歸太古。附近涅槃台、飛鷹台似已荒廢,無路可躋。再往上走,林木參天,遮天蔽日,幽邃森然,卻令人不忍速去。


五. 山裡桃源

從老龍潭往上爬到山上,便看見第二個山林管理站。可能護林員見我們是老鼎重開後的第一批客人,便帶著一隻小黃狗幫我們引路。「深山藏古寺」,走了一段山路後,我們來到山中第一座寺廟:躍龍庵(又叫觀音廟)。寺僧叫我們進去喝茶,為了盡快趕到此程的終點,我們拒絕了他們的好意。

庵前有一幅平闊的土地,僧人把它闢為菜畦,也許還種著果樹呢。
「山居所資,於茲已辦」,相信他們是很少下山的。

路標指示,從躍龍庵到白雲寺有六百米的距離,導遊說那是指海拔,行程還有一小時呢。護林員和小黃狗繼續在前面帶領,一路上只是繞巒過崗,沒有攀崖涉水之苦,我們徜徉在綠意盎然的森林之中,進山之後就以這段路最為暢快。也不覺得走了太久,我們已來到鼎湖山上的千年古剎:白雲寺。

千年白雲寺

   

進寺參觀,寺內十分簡樸,也許不復舊觀了,只覺得有一種閒適的韻味,卻沒有一般廟宇的俗氣。

有同學在庭院的一個三角亭子留影;也有同學找來掃帚,學著寺僧打掃呢。回到禪堂,護林員、禪師和我們閒聊,可愛的小黃狗就趁機伏在條櫈下打盹呢。

大家稍作休息後,時已過午,我們只好下山了。寺僧叫我們「走好」,那人那狗又送我們一程。

順原路回到躍龍庵,一個寺僧正在收拾柴枝,問我從哪裡來。

我簡單地答:「香港。」

他溫和地笑了笑,就繼續幹活去了。

「不知有漢,無論魏晉。」桃花源其實無處不在﹗又經過第二個山林管理站,護林員逐一和我們話別,「春草明年綠,王孫歸不歸?」


六. 滿載而歸

離開第二個山林管理站,導遊帶我們走另一條路。
「莫言下嶺便無難」,盡管同學走路時仍是步步小心,但與上來的路比較,確是好走多了。

一路上同學意興未減,有時用相機拍下一瓣野花,有時在溪邊掬一掌清泉;唱著自己喜愛的歌,說些娛己娛人的俏皮話;前者呼、後者應,也會相互提携攙扶,「杖藜切莫匆匆去,有伴行春不要忙」。

回到第一個山林管理站,管理員小心點核人數後,也微笑和我們道別了。
過了望鶴亭,我們很快回到鼎湖山地質研究所的起點。

從上午八時三十分到下午一時三十分,在雲溪渡過教人難忘的五小時,大家都在默默回味:

留下了什麼?又帶走了什麼

2005.4


自從2012年退休後,不覺已過了十三年,除了其中三年的疫情息遊,我的神州之行也超過了十年。

我常以開拓新遊蹤為目標,例如今年走過的儋州、莆田、萍鄉、宜春、羅定、澄海等,這是「貪新」;但我也重遊了桂林、長沙、張家界,這是「念舊」。重遊多是為了喜歡卻有所遺漏,補足了始心安。

有些地方不只是再遊了,例如肇慶,前後往遊不下十次。我甚愛它的七星岩,於是寫了《廣東最美七星岩》一文;肇慶是古代的端州,我訪尋過城區中的不少古跡,於是又寫了一篇《訪古探源說肇慶》;惟獨鼎湖山,我沒有一筆涉及,常常心有牽繫,最後還是補寫了這一篇。

 

<< 回上頁 >>

 

<< 全文完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