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新訊息

 

上期說到腹痛﹐相信大家已掌握其情況﹐今次談的是腹脹。

腹脹﹐又名臌脹。因其腹部脹如鼓而得名。

患有肝硬化﹐結核性腹膜炎﹐腹腔腫瘤等疾病者通常都會有腹脹。

腹脹可分為下列數類:

  1.    氣滯濕阻臌脹:

臌脹按之不堅實﹐脇下脹滿或痛﹐胃口差﹐進食後有脹感、噯氣、小便短少。 這是由於肝氣鬱滯﹐脾臟運作不利﹐濁氣充塞所致。

  2.  寒濕困脾臌脹:

腹大脹滿﹐按之如水囊﹐胃及腹脹﹐得熱後稍為舒緩、畏寒懶動、小便短少、大便稀溏。多由脾陽不振﹐寒濕停聚不行所致。

  3. 濕熱蘊結臌脹

腹大堅滿、胃腹撑急、煩熱口苦、渴不欲飲、小便澀赤、大便溏垢或秘結﹐或有面目皮膚發黃。多由濕熱互結﹐濁水停聚所致。

  4. 肝脾血瘀臌脹:

腹大堅滿、脇腹刺痛、面色黯黑、面額胸臂有血痣﹐呈絲紋狀、手掌赤痕、口渴,、水飲不下、大便色黑、唇色紫褐﹐原因是血受阻於經脉之中﹐水氣內聚所致。

  5.  脾腎陽虛臌脹:

腹大脹滿不適、早寬暮急、面色蒼黃、或呈晃白、無胃口、胃悶、神倦畏寒、肢冷或腫、小便短少不利﹐原因是脾腎陽氣不運﹐水寒之氣不行所致。

  6.  肝腎陰虛臌脹:

腹大脹滿、腹壁青筋暴露、面色晦暗、口燥心煩、牙齦萎縮、牙根外露、牙齒鬆動、鼻血 、小便短少、唇紫。

多由久病不癒﹐肝脾兩傷﹐進而傷腎﹐水氣停留不化﹐瘀血不行所致。

由此可見﹐腹脹比腹痛嚴重得多。因此對於腹脹﹐不能等閒視之。

[上一頁]

[返回目錄]

[下一頁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