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些人會在行走或站立時足底疼痛。或剛著地時痛,站定了反而得以舒緩。此情況多見於中老年人。患者或伴有扁平足、高弓足、拇指外翻等。
導致足底痛的原因大致為 : |
1.肝腎虧損:
主要表現為一側或兩側足跟痛,或足心痛,不紅不腫。不耐久站久行,休息後暫時舒緩。患足有冷痛感,或有麻木針刺感,入夜尤甚。畏寒喜暖,或足底酸痛,發熱發脹。多因體質衰退,肌筋無力,肝腎虛損所致。
|
2.氣虛血少
足底隱痛無紅腫,久卧及久坐後突然起立時足跟部脹痛不敢著地,稍加活動後疼痛逐漸減輕。但走路較多疼痛又加重。可伴有心悸氣短,神疲倦怠,畏風自汗等。多因體弱氣虛血少所致。
|
3.風濕痹阻
足跟兩側,後側或足前部酸痛腫脹,遇陰雨寒冷時加重,
甚者出現跛行,日久可見局部骨骼變形,常兼有四肢關節疼痛腫脹,屈伸不利;下肢困重。多因汗出後用冷水洗腳,或久處濕地,風濕之邪乘虛從肌膚侵入,留滯經絡關節所致。若然同時愛吃甘厚肉食及喝酒,可導致急性發作而出現局部紅腫、灼痛、口乾口苦。
|
 |
為此,人到中年,必須注意作息,切勿過勞,熬夜。若發現有上述情況出現,應立即治療。當然足底痛亦可能會由於骨質增生(骨刺)所致。若然體質改善,有足夠的休息,因骨刺原因的足底痛亦會隨之減輕。 |
|